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应城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见闻

08-24 11:27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孙缙 段汶妍 陈雪

8月19日傍晚时分,应城市城中街道新河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广场上,77岁的居民曾慧珍正熟练地在太极揉推器上锻炼。紧挨着文体中心的老县河河岸休闲绿道上,居民们三三两两散步闲谈,一派惬意景象。

“现在饭后除了能围着老县河散步,还能在文体中心锻炼身体,日子舒坦多了!”曾慧珍指着占地400余平方米的社区健身苑笑着说。

从一个人的笑容到一个社区的蜕变,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是应城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生动注脚。如今的应城市,正将基层治理“末梢”转变为服务群众“前哨”,深入群众、倾听民心、办好实事,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旧貌换新颜  织密民生幸福网

“社区文体广场以前是废弃仓库,环境不好,更不谈休闲娱乐。”曾慧珍口中的新河社区文体广场,前身是一处闲置多年的集体企业厂房。

“老年人多,吃饭生活不方便。”“缺休闲娱乐运动场所。”……为让闲置资源“活”起来,社区党委通过座谈会、屋场院子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民意,大家一致同意将闲置厂房改建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和幸福食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河社区向应城市城中街道汇报,及时对接该市文旅局,成功争取到湖北省全民健身双创工程项目,老旧厂房迎来新生。

改造后的健身苑划分亲子互动区、青少年体能训练区等七大功能区,配备智能双位太空漫步机、蹬力训练器等16类专业器材,成了居民日常锻炼的“打卡地”。

硬件升级了,“软件”服务更要跟上。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社区探索建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

“居民住进高楼后,管理服务面临新挑战。”新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国宏介绍,为把服务精准送到每家每户,社区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党员中心户,让一名党员管理5层楼、对接20户居民。社区网格员每日走访,在闲话家常中捕捉群众生活难题。

“今年以来,社区共解决居民反映各类民生诉求25件,办理业务103件,调解邻里纠纷3件,居民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张国宏说。

据悉,截至目前,应城市71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4800余名党员干部编入社区网格开展便民服务。全市各级下沉党员累计认领“小心愿”274个、完成236个,325名困难群体与党员干部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共510余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解纷有良方  筑牢平安压舱石

“每天早上5点半就有人在烟应南路用鞭子抽陀螺,希望降低噪音,望有关部门核实处理。”8月上旬,市民陈女士的12345热线电话触发了城北街道综治中心“舒心驿站”高效响应机制。

驿站迅速启动“上下联通基层治理网”,以街道综治中心为中枢、25个村(社区)综治工作站为前哨,30分钟内就锁定噪音声源。北十村村委会主任李珊立即联系沟通,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回应,市民陈女士反映的问题迎刃而解。

 这样的高效处置,源于机制创新。“舒心驿站”创新打造“1+5+N”工作法,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舒元平领衔的12人金牌调解团队为核心,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响应机制,配套五步舒心工作法和N项特色服务。西十村“村民茶叙室”里清茶化心结,魏河村“乡贤评理堂”中乡音解纷争……城北街道综治中心正不断从“矛盾中转站”向“多元共治体”转变。

为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应城市坚持市级引领、镇级攻坚、村级提质,一体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三个户户”常态化为抓手,将全市科学划分为17个镇级、293个村级、609个单元网格。

 由“(村)社区干部+网格员+民(辅)警+法律顾问+调解员+乡贤”组成的调处化解微小组,孵化出“五老议事”“老田说事”“枣林议事”等品牌调解室,涌现出“接访红人”田想亮、“编外法官”黄良鹏、“和事佬”魏江维等群众认可的调解名人。

“今年以来,市镇两级综治中心接待群众来访2134人次,登记受理矛盾纠纷1973件,调处化解或依法办理终结1948件,化解率98.7%,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应城市综治中心主任贺意介绍。

朝夕常守护  绘就温情同心圆

8月15日上午8时,江河村幸福食堂内热气腾腾,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早餐。送餐员吕贵发驾着三轮车,轻车熟路来到86岁的吴氏家,将热乎乎的包子、清粥和小菜递到老人手中。

“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现在每天有人送饭,真是帮了大忙!”吴氏感激道。

“江河村有687名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50名。这些老人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子女不在身边。”江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峰说,2022年5月,该村成立村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情暖夕阳尊老敬老”志愿服务项目,得到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我们还对接了省内高校、社会团体,引入社会和专业力量。”志愿者黄秋梅介绍。

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江河村“两委”班子,深入群众、倾听民心,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16年起,江河村持续开设爱心托管班解决暑期“看护难”“教育难”问题;2021年起,每逢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村里组织高龄老人集体享用爱心餐;2023年底建成村级幸福食堂,采取“集中采购+社会捐赠”模式保障食材,每天为18位生活不便的老人送餐;2023年4月起,每月25日组织老理发匠等志愿者开展“义剪银丝”活动;今年6月,该村在应城市科协的帮助下,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13万元建设的村级科普馆投入运营。

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应城市围绕“幼有善育”“老有康养”等领域不断创新实践,依托青年之家、社区活动中心开设23个托管班,建成幸福食堂48个,293个村(社区)实现老年大学教学点全覆盖。

近年来,应城市持续探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便民服务联动、困难群体联帮、文明新风联创机制,一体化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让基层治理更有深度、服务民生更有温度。应城市连续七届(28年)获评全国综治(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四夺“长安杯”;先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县。

 来源:孝感日报 应城市委宣传部  通讯员孙缙 段汶妍 陈雪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程国辉    终审核发:董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