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探索老年助餐服务 增进百姓福祉 建“幸福食堂”暖心房

01-06 14:20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徐清子 余惠玲 李梦婷 冯 璇

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在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成为城乡社区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应城市引导各乡镇统筹公益和效益,围绕增强幸福食堂的服务供给能力、质量和稳定性等,创新举措,努力实现经营主体得微利、父老乡亲得便利的目标。

2023年12月15日早上6点天未亮,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刘杨社区“幸福食堂”的厨师卢洋,便顶着冷风和细雪,赶往光明大市场。“这里的菜和肉相对便宜,食堂的食材每天现买现做。”卢洋说。自2022年5月底社区“幸福食堂”运营以来,这趟往返共1个多小时的采买路线,他已风雨无阻地跑了1年多。

与此同时,在应城市城北街道韩湾村“幸福食堂”的老年宿舍里,食堂保洁员方腊香帮助年过八旬的廖玉珍老人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后,快步走入后厨,为早饭备菜。这间“幸福食堂”设有活动区和住宿区,既是饭后的休闲空间,也是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家”。

既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又要增加功能满足多元需求,这两间“幸福食堂”正是应城市探索老年助餐服务的缩影。

“幸福食堂”,不是一次性投入

早上9点多,刘杨社区三组团的80岁居民宋连发来到幸福食堂,和朋友们打牌、聊天,直到中午11点开饭。“年纪大了,牙口不好,这里的饭菜更合我口味。”宋连发说。

“在幸福食堂的规划设计上,我们坚持养老服务、日间照料、幸福休憩等多元一体的思路。”刘杨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七海介绍,2021年10月,社区投资280万元(其中100万元为国家补助资金)新建了一栋占地0.9亩、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高标准城市示范养老中心,内设幸福食堂、阅览室、绘画室、健身室等,以及8个日间照料室(16张床位),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养老中心与居委会相邻,地处社区中心地带,各湾组的老人步行来这,都不超过10分钟。”

上午10点多,在韩湾村“幸福食堂”的活动室,85岁的丁冬英老人正和朋友们一起看电视。屋外飘着小雪,但早饭吃的粉丝炖肉丸、包菜土豆片、腐竹炒肉这几道“硬菜”,让老人身上暖暖的。“儿女不在身边,我以前很少外出,家里有啥吃啥。幸福食堂的饭菜每天不重样,还组织很多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充实了。”前不久,在幸福食堂开展的义诊中,丁冬英被查出患有白内障,“手术后恢复得挺好,看得更清晰了。”

韩湾村“幸福食堂”是湖北省第一家农村集体养老孝老机构,于2019年7月1日投入运营。“最初是借助在外乡贤和本地村民捐赠的物资以及1栋闲置民房建成的。”韩湾村党支部书记韩丽军介绍,全村现有户籍人口1070余人、常住人口860余人,大量人员外流,他自己也曾在外打拼20年。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韩丽军在村干部的招引下回乡,并被选为村支书。创立集体食堂,让留守老人吃好、吃饱,是他担任村支书后为村民办的第一件实事。“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您养我小,我陪您老’。”

2020年2月,在应城市民政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韩湾村“幸福食堂”完成提档升级。新建筑紧邻村两委办公室,占地面积430余平方米,能满足300余名村民开展文娱、议事等活动,还有12张床位供老人入住。

“建设幸福食堂,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是关键。”应城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兰国银表示,发展老年助餐不是靠“找笔资金、建个新屋”这种“一次性投入”,而是靠村两委班子带头持续推进,把村里的闲置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调动好、协调好,为老人服务。

众口难调,依赖真情付出

“众口难调”是食堂运营的“老大难”问题。“我们以拉家常的方式,直接征求老人的意见。”刘杨社区“幸福食堂”负责人、社区退休干部郭春梅说。食堂职工周秋红对此深有体会:“比如这道烧豆腐,开始我们只做一种微辣口味的,后来根据老人的要求,一道菜做两份,一份辣的、一份不辣的,尽量增加选择。”

满足老人需求,要及时沟通,也要温情引导。“有时老人提意见,是想得到更多关心。”韩湾村“幸福食堂”管理员、村妇女主任韩爱红说,“比如有的老人不吃芹菜,看到一个菜里有芹菜就会投诉。其实道理老人们都懂,耐心劝一劝,他自己就会笑起来。”

确定了需求,餐品质量也要保证。郭春梅介绍,在相关部门指导下,食堂对食材进货、储存、加工、处理、留样等进行规范管理。“食堂用的大米和我们在家吃的米是相同品牌,每种青菜洗3遍……和做给家人是一样的。”周秋红说:“食堂员工都住这个社区,我母亲也住这里。如果将来她不想自己做饭了,来这里用餐,我很放心。”

吃得好不好,居民说了算。“社区公开了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还聘请10名居民为特邀监督员,每天就菜谱提出建议。发现问题,社区及时介入整改。”刘杨社区干部刘兵说。

自负盈亏,为“幸福价”倒贴

应城市一方面加强价格引导,确保老年助餐服务低于一般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探索中央厨房集体配送、“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单位食堂+助餐”等模式,确保助餐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

刘杨社区“幸福食堂”对每日的午餐和晚餐实行定价供应:年龄在70岁以下的用餐者,每餐收费12元,如办理充值卡,每餐10元;70—79岁,每餐6元;80—94岁,每餐5元;95岁及以上,免费用餐。

韩湾村“幸福食堂”每日供应早、晚两餐,按月收取用餐费:80岁以下,每月450元;80—89岁,每月400元;90岁及以上,每月350元。住宿费为每人每月100元,包含水电费和保洁费。

刘杨社区周边建有多个工厂和商铺,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85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7860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超过1240人。郭春梅说,幸福食堂依托社区人员密集的优势,通过对外快餐、承办桌席等方式多元增收,既满足老人进餐“幸福价”倒贴钱,还自负盈亏。

想盈利,很不易。2022年5月至今,刘杨社区“幸福食堂”的营业收入不足40万元,净利润逾1.2万元。“能够获得微利,是因为社区承担了食堂每月约6000元的水电费,更依靠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郭春梅说,目前1位厨师的月工资7000元,其他6名职工的月工资只有2500元。“如果有更多收入,就能提高工资,加强人员的稳定性,还能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用餐环境。”

“我们的幸福食堂主要是公益性的,每月收取的用餐费没能完全覆盖运营成本,更多是通过村干部和村民的志愿服务来维持。村里的乡贤理事会在资金和经营理念等方面也提供了很大帮助。”韩丽军说,村集体协调出一块菜园,还建了一个鱼塘,降低食材成本。“我们承办宴席的价格比市场价低很多,只有1个条件——吃席时要请村里老人一起用餐。”此外,新引进的特色种植项目带动了村集体增收,也有助于补贴食堂开支。

热菜热汤,从幸福食堂端入老人“心房”,蕴藏着应城市养老助餐服务的“幸福方程”。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徐清子 余惠玲 通讯员 李梦婷 冯 璇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董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