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孝感市委文明办开展“孝感好人”推荐评选工作,经基层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评选出2023年“孝感好人”10名。应城市义和镇的彭海霞光荣入选。
彭海霞和邻居们在屋前聊天(图中正面左2为彭海霞)
彭海霞是应城市义和镇老观湖社区一名普通农家大嫂,今年52岁。提起彭海霞家庭,左邻右舍、村内村外认识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夫妻恩爱、孝老爱亲,邻里团结,热心助人,家庭和睦。她用平凡的小事积累爱心,在普通的日子里让家里充满爱的温暖。
勤俭持家过日子,幸福满满
彭海霞和丈夫都只有小学文化,又无手艺特长,1997年结婚后,靠几亩薄地生活。为了过上好日子,她和丈夫除起早贪黑种好责任田外,还为别人赶工栽秧,农闲时到附近的汉北河挖野菜、摘菱角,在荒地上种菜。当时公公婆婆身体还好,帮她们做轻体力事,小日子还过得去,大女儿上小学后,小女儿出生,家里负担突然加重了很多,她只好将仅有的几亩地流转给大户耕种,丈夫外出打工,她则在家照顾公公婆婆和一双女儿,抽时间打零工维持一家的生计。虽然一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彭海霞很满足,能够让公公婆婆安度晚年、抚育培养两个女儿长大成才,就是她最大的快乐。
彭海霞带着公公婆婆在屋外晒太阳(图中左2为彭海霞)
邻里团结遵法纪,家风良好
彭海霞结婚二十多年来,在湾里从来不和别人吵架,待人热情真诚,哪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助的,她都伸一把手,有时叫上别人一起帮。她常说:“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困难就没有了。”
农村人都有儿子传宗接代的旧观念,她怀二胎后,很多人劝她去做胎儿性别鉴定,是儿子就生下来。她说,违法的事情不能做,现在伢少了都是宝贝,重要的是要子女们有出息,成人成才。结婚20多年来,彭海霞和丈夫很少买新衣服,都是亲戚给她的,虽然看起来像新的,但都是别人穿过的。她对自己很“小气”,对一双女儿却从不马虎,过年过节总是想方设法为女儿们买套新衣新鞋,激励女儿们好好学习,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彭海霞常对她们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像男子汉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对两个姑娘的教育培养,她从来不节约,女儿们在幼儿园和学校得了小红花、奖状,她总是第一时间向女儿的伯伯婶婶们电话报喜,女儿们听到家人的祝福是最高兴的时刻。在她的培养下,两个女儿都是爱学习、讲礼貌、讲卫生的好姑娘。
彭海霞在屋前打扫卫生
孝老爱亲立榜样,有口皆碑
彭海霞的公公婆婆养育了七个子女,她老公是第七个孩子,她和老公结婚那年,婆婆已经62岁了。婆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一天书没有读,一生做农活,特别是大集体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时期,长年累月农活、水利,年老落下一身病。65岁不到,风湿病、胃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病,身体萎缩,走路要拐杖支撑,医生通过检查治疗后告知,任何体力活都不能做,随时会有骨折和瘫痪的危险,不到70岁,婆婆就坐上了轮椅。公公比婆婆小一岁,一生做农活,出体力,也是风湿、血吸虫、低血糖、胃下垂、心脏病等一身病,2020年10月份在武汉同济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老公的四个哥哥二个姐姐结婚后都在武汉打工,只能尽力从经济上资助老人的生活,照顾公公婆婆的重担全部落在她的肩上。老人想吃什么,她尽力满足,每天准备的都是公公婆婆喜欢吃的饭菜,家里第一碗饭总是盛给坐在轮椅上的婆婆。为了让婆婆过得更舒心,她专门给婆婆住的房间安了有线电视和空调。婆婆想拉家常,有时间她自己陪婆婆,没时间就找湾里的老人来坐。婆婆瘫痪在床十多年,主要是她在家照顾,喊痒就帮她擦拭身体,将床单被套浆洗凉晒,无端哭诉就悄悄跟哥哥姐姐们打电话,让他们帮忙安慰,喊身子不舒服就立马推轮椅去镇卫生院问诊,每年至少还要送老人去县城大医院检查、看病两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彭海霞每天从天亮喂鸡开始,到一日三餐再到晚上搀扶婆婆上床休息,有时半夜三更还要起床搀扶老人如厕。往往放下锅里就是床上,洗罢碗筷就是拐杖轮椅,不是让老人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就是前往镇卫生院的路上。
彭海霞在给婆婆剪指甲(图中右1为彭海霞)
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武汉找到了工作,小女儿也上了职高。87岁高龄的婆婆,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也很好,公爹的病情也在逐步好转,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婆婆常说:“没有儿媳彭海霞的照顾,我早已不在人世了,我享了媳妇的福。”彭海霞说:“我公公婆婆和我爸妈一样,都是从那些艰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吃不饱肚子,还要出苦力,一辈子太苦了,更何况在那么苦的日子把丈夫七兄弟姐妹抚养大,太不容易了,现在国家政策好,日子越来越好了,可老人们岁数大,身体又不好,所以我们做晚辈的要好好孝顺和回报老人,让老人晚年幸福。”孝老爱亲终不悔,弘扬美德好典范,彭海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桂磊、闻煜晴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董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