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的应城,是全国最大的籼型糯稻生产县市。近年来,该市通过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化带动、科技拉动,落实“品种主导化、种植规模化、收购订单化”举措,推进土地流转并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建成集储存、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随着糯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升,加工企业正持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应城96%的糯稻商品实现市场化流通,成为三全食品、五粮液等知名企业核心原料基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递出一张响当当的“应城名片”。
良种良管产优糯稻
应城糯稻种植历史悠久,地处北纬30度,阳光充足、雨热丰富,且岗平坡缓、耕层深厚,为糯稻生长提供天然沃土,成为国内籼型糯稻最适宜种植的区域之一,是“全国籼型糯稻第一市”。
糯稻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好种子关。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股股长王祥发说,一直以来,都与省农科院、华中农大、孝感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筛选出如“红糯优1号”等多个高产优质糯稻品种,其产量高,米质优良,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糯谷质量标准,成为当地的主推品种。
 
王祥发介绍,在巩固现有优质品种优势的基础上,持续拓宽品种选育范围,从中国水稻所等单位引进黑糯、紫糯、红糯等特异型糯稻品种,从中筛选出一批营养价值高、米质好、产量稳、抗性好的优良品种,进一步巩固应城糯稻的产业竞争力。
有良种,更要有良田、良法、良管。
 
在种植方面,应城市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组织专家编写绿色糯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发放到农户手中,并开展市、镇、村三级联动培训,让农户熟练掌握技术;推动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通过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建成随应线、烟应线10万亩糯稻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以及67.7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并大”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
此外,技术的集成化,也让糯稻种植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在应城各优质糯稻种植基地里,稻田间一排排害虫诱捕装置为糯稻生长筑起“绿色防护墙”。
2023年6月,应城构建起“一主四副”共5个智能监测点,形成了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精准监测。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保护技术推广股股长张正洪介绍,这套系统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虫情,高清摄像头拍摄仪器托盘内的害虫图片,AI识别害虫种类及数量,数据通过云端上传,病虫害预警模型等数据实时更新。
通过智能化的田管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今年应城市糯稻种植面积由过去的39万亩发展到40.8万亩,糯稻总产27.54万吨,产品流通辐射全国20余省。
“订单”联农稳销路
稻浪滚滚,糯香满溢。在应城市杨河镇马堰村的稻田里,三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稻谷不断从卸粮口涌出,一旁等待的农户脸上满是丰收的笑意。
 
望着颗粒饱满的稻谷,种粮大户武强国眼里满是掩饰不住的满足与踏实,“好产量、高收益,是种粮人最实在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强国一直在摸索如何能让种植更顺畅、收益更稳定的方式。2022年,武强国与湖北中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磐农业”)签订了合同,采用订单生产模式进行合作。
中磐农业是一家专注于粮食种植、加工与销售的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不断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及订单种植新模式,为粮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闭环式服务,走宽“公司+基地+农户+服务+市场”新路子,实现“从基地到餐桌”的直供体系,确保农民增收定心。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省心’。”武强国笑着说,从种子选择到田间管理都由中磐农业技术人员精心指导,最让人为难的销售问题也解决了。
据了解,中磐农业在应城已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与应城及其周边重点县市的5000多个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面积达7.6万亩,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万元以上。
像武强国一样,应城还有不少种粮农户都与各大“绿色糯米”加工企业达成了合作,通过订单模式种植的糯稻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糯稻湿谷收购价平均高于普通籼稻0.6元/公斤,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精加优链促增值
分选、去石、砻谷、碾米、抛光、色选……在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套自动化流水线正高效运转,让一粒稻谷从收割到入库、从包装到销售全程“不落地”,更让优质“应城糯米”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
 
中磐农业副总经理王威说,目前企业的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从源头上解决粮食生产的品质,提升加工环节的出品率,同时跟省内各大高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开发全谷物轻食米系列产品,让国人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和安全。
像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糯稻深加工规上企业,应城市已有26家。
“托绿色认证打通高端市场后,四川东柳醪糟、贵州金园台酒业等不仅上门合作,部分还计划落户建厂。”应城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股王涛介绍,通过建成21.4万亩无公害优质糯稻基地和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既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原料,成为了五粮液、茅台酒、银鹭食品、思念汤圆、三全食品等国内酒业和副食品加工巨头的首选原料,占初级产品销量的60%。
 
从稳固糯稻种植根基,到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升级,再到深挖产业链附加值,一粒小糯米,成了撬动县域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的产业支点。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股王涛说,今后将聚焦“楚糯之乡”建设,继续打造应城糯米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对接孝感首衡城,打造供应链平台,筹建糯稻专属电商直播基地,扩大“互联网+产地直供”覆盖面,同时冲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让应城从“糯稻产地”向“糯稻经济高地”跨越。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杨卓玉 李好 通讯员李梦婷 孙缙 刘佳文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程国辉 终审核发:董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