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敬老情意浓,非遗传承润无声。重阳节将至,应城市举办一场特殊文化活动——百人共创膏雕“百寿图”。50位银龄长者和50名少年儿童,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用传统膏雕技艺刻出百个“寿”字,以匠心传承表达敬老之情。
 
在舒缓的民乐伴奏中,银龄长者和孩子们共同走上舞台,开始拓印凝聚着祝福的《百寿图》。这一百个形态各异的“寿”字,不仅展现了应城膏雕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对长者最美好的祝愿。
参与活动小朋友周博成说,他和田爷爷一起刻了一个“寿”字,爷爷手把手教他拿刻刀。“虽然一开始有点难,但是特别有意思,我刻的‘寿’字,要送给我的爷爷奶奶,祝他们健康长寿!”
 
应城膏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清时期便已声名远扬,曾作为贡品入宫,以其“方寸之间藏乾坤”的艺术特色备受推崇。活动现场,百件“寿”字膏雕作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刀雕刻都凝聚着匠心,每一笔勾勒都饱含着祝福。
据应城市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柏林介绍,应城膏雕最大的特点是本地特产石膏为原料,通过精细的雕刻技艺,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膏雕难能可贵的是它既保持了石膏温润质感,又能展现出玉石般的晶莹光泽。”
“一块普通的石膏,能在我们手里变成漂亮的艺术品!”小朋友郭可欣第一次接触膏雕,她感觉好神奇。“伍爷爷教我刻的时候说,这就像做人一样,要耐心细致才能出新品,我以后还想继续学习这门手艺!”
“这正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样子 既有老一代的匠心坚守 又有年轻一代的继续传承!”应城市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柏林说,膏雕技艺承载着应城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到长者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他特别感动。
 
据悉,参与创作的50位银龄长者都将获赠这份特别的“膏雕百寿图”。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应城温度的节日礼物,寄托着对天下长者福寿康宁的美好祝愿,也寓意着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田佳妮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唐会军 终审核发:董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