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应城市天鹅镇天鹅社区千亩藕塘碧波荡漾,挖藕人手持高压水枪穿梭作业。随着一根根肥嫩的鄂莲六号莲藕从泥中挖出,莲藕种植大户周本来的脸上满是喜悦:“今年莲藕提前半个多月上市,每天能卖2万多斤!”
近年来,应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构建起多元化发展格局。汤池甲鱼今年前3季度销售收入达4亿元,河蟹产值2亿元,三合镇三结豆皮年产量近500万斤……这些扎根乡土的特色产业,如今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特色养殖:技术赋能“水韵经济”
10月21日,天鹅镇孙杨村,3000亩水域波光粼粼。湖北云上湖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刘新旺忙着将青壳白肚的毛蟹分拣装筐,这批新鲜毛蟹将直接销往江苏、武汉等地。
“看着满塘鲜活的螃蟹现捞现选,心里特别踏实!”市民陈双石拎着刚打包好的螃蟹,一边参观养殖流程和水质监测数据,一边感慨。
在这片生态养殖示范区,通过规范养殖、合理密植、精细化管理等举措,毛蟹存活率、体型均有提高,产量提升10%以上。
“我们在出水口、入水口设置水质监测设备,检测水中氨氮、溶氧量含量、PH值等指标,配合建成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三池两坝系统,总生产效率提高近两成。”该公司负责人吴琦凯介绍,养殖全程操作规范,农业部门还会定期开展质量抽检,确保每一只出栏螃蟹都符合高品质标准。据统计,该养殖基地今年预计年产毛蟹100万斤,平均个头达3两。
应城市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忙着捕捞甲鱼。一只只体型匀称的甲鱼被捞起后,经清洗、分拣,装入专用包装箱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这次专程来应城采购1万斤甲鱼,准备运回河南。”河南商户周梦幻说,应城甲鱼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在河南市场很受欢迎!
“汤池镇甲鱼养殖推广的EM菌肠道调节技术,使甲鱼幼苗存活率从50%跃升至90%,生态外塘养殖模式更让产品附加值翻番。”应城汤池甲鱼养殖协会会长陈义平介绍,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每天都要向成都、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发货,日销售量稳定在10万斤以上。
近年来,应城市锚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目标,以汤池甲鱼产业为核心抓手,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目前,汤池镇甲鱼养殖面积达5400亩,年产量2000万斤,年产值超4亿元,建成华中地区最具特色、标准化规模最高的甲鱼生产基地。”应城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股负责人王涛介绍,今年前3季度,该市水产品产量7.11万吨,同比增长4.82%。
 
农旅融合:田园体验催热“采摘经济”
10月上旬,在应城市杨岭镇祝墩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连绵的藤架上挂满果实,一派丰收景象。
“去年来采摘的猕猴桃,分给亲戚们都很喜欢。”游客彭林香提着刚装好的一篮猕猴桃说,前几天看到基地老板说要清园,我特地赶过来再买一点。
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应城市合丰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引入新西兰猕猴桃品种,打造有机种植示范基地,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粪污还田推进化肥减量,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
“我们用自己公司生产的有机肥,采用物理防虫方式,全程绿色种植。”基地负责人雷正慧介绍,基地有黄心、红心、绿心三种猕猴桃品种,目前已进入丰产期,年产量近6万斤。“基地2019年建园以来,每年采摘期入园采摘人数达1万余人次,年产量近6万斤,网上销售量约1.5万斤。”
距离祝墩村猕猴桃种植基地20公里的三合镇番茄公社的智慧大棚内,藤蔓垂落如帘,串串番茄像红宝石般挂在枝头,水培生菜青翠欲滴,水果黄瓜鲜嫩诱人,在不同的棚室间茁壮成长;大棚外的草坪上,一场户外音乐会悄然开启,刚体验完采摘的游客们坐在草地上,伴着悠扬乐声品尝新鲜果蔬。
“我们通过采摘项目吸引游客,再用音乐、美食等多元体验留住游客。”番茄公社运营负责人丁小娟介绍,国庆假期期间,园区单日最高接待1.3万人次,总接待量达6万人次。
作为集采摘、研学、露营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番茄公社通过差异化种植实现“四季采摘不间断”,让游客每次到访都有新体验。
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应城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瓜果采摘成为游客青睐的沉浸式体验项目。
 
品牌赋能:传统工艺点亮“乡土经济”
清晨5时,应城市三合镇三结村的三结豆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已蒸汽氤氲,杨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米的湿度、天气的温度,都决定着泡米时杂交稻与优质稻的比例。”谈及烙豆皮的心得,杨嫣说,稻米配比要看“天时”,烙制火候全凭“手感”。
在杨嫣的手中,米浆经过烙制变成薄如蝉翼的豆皮,再经“回生”“切条”等工序,最终成就“三结豆皮”爽滑耐煮的独特风味。
“我们三结系列豆皮,有原味、黄豆、绿豆等8个常规品种,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海鲜、紫薯、山药等特殊口味的豆皮!”三结豆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威介绍。
三合镇全镇豆皮加工户超过800户,年加工豆皮近500万斤,销售额近1000万元。
坚守传统工艺的,田店镇畅马村的手工麻糖麻糕产业更是远近闻名。 当前,畅马村的手工麻糖麻糕生产正如火如荼。应城麻糖麻糕非遗传承人杨圆慧精心熬制麦芽糖浆,准备制作新一批麻糕。
“麻糖、麻糕都是用麦芽、炒米、芝麻等原料,经过熬糖、炒制等多道工序制成,吃起来香脆可口,风味很独特。”畅氏古法麻糕创始人畅永洪说,麻糖和麻糕的区别在于米和糖比例不同。
2019年6月,“田店麻糕”被正式纳入应城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如今畅马麻糖麻糕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热,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之一,手工麻糖特色产业助推畅马村实现产业振兴。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步履铿锵。应城正以特色产业为笔,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孝感日报 通讯员:孙缙 王君怡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程国辉 终审核发:谢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