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化工到高端制造,应城盐化产业涅槃进行时

09-19 15:18  

先后获批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卤水汩汩,流淌千年。

地下岩盐探明储量281亿吨,全国井矿盐主产区、中部地区最大盐业储备基地——应城因盐而兴,素有“膏都盐海”之美誉。

作为湖北现代化工产业的重要板块,应城原盐产能600万吨/年,居湖北首位,“卤—盐—碱—肥”产业链总产量占全省60%以上,井矿盐化工产业集群连续17年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还相继获批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盐化工产业聚集规上工业企业67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量的42%;完成产值23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是湖北省现代化工产业的重要板块。

应城市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破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实现从基础化工到高端制造的产业涅槃。

益盐堂:一包盐到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

井盐、海盐、孕妇食用的高钙盐、学生适用的轻盐、煲汤专用的调味盐、凉拌烧烤的特色盐,还有海藻碘盐、无钾减钠盐、护肤盐、沐浴盐、果蔬清洗盐等日化产品……

9月4日上午,支点财经记者走进益盐堂(应城)健康盐制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盐堂”)的产品展厅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盐的世界”。

洁白晶莹的盐粒,在益盐堂的展厅里幻化成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从厨房的调味料延伸到护肤、沐浴、清洁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平均每年研发资金投入1000万元以上,以‘少吃盐 吃好盐’为理念,研发系列新产品。”益盐堂(应城)健康盐制盐有限公司项目研发经理王丹枫说。

他身后,一包包设计精致的盐产品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

2010年,益盐堂刚成立时,谁也没想到这家起步于地方民营经济园的企业,能发展成为如今年产值超3亿元、产品覆盖30个省市区的全国食盐行业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尽管坐拥2.5亿吨盐矿资源,却并未止步于传统的盐业开采与销售。走进益盐堂全智能化生产线,机器人正在将一箱箱产品捡码,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每年有30多万吨品种盐从这里产出,其中包括6万吨食品添加剂氯化钾、4000吨调味品和30吨海藻碘。2024年,益盐堂实现产值3.2亿元。

辉煌的背后,是益盐堂对研发的持续投入。该公司建起三大技术平台:湖北省盐产品研发检测共享平台、食用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2019年,益盐堂获批主导建设湖北省盐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是全省唯一专注于盐产业技术创新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进行了全面技术合作,聚焦于盐产品的深度研发与转化,现已转化了从海带中提取有机碘等9项成果,为全产业链带来了约3800万元的销售收入。”身兼湖北省盐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丹枫告诉支点记者,目前益盐堂拥有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

一粒盐,能走多远?益盐堂的答案是:从餐桌到健康,从传统到科技,从地方到全国。

益盐堂产品展厅(支点财经记者 李剑军 摄)

聚力循环经济

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显

作为全国最大的井矿盐产区之一,岩盐储量足以支撑应城开采数百年。然而,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曾一度陷入资源依赖与环保压力的两难境地。

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化工厂在应城东马坊投产,标志着规模化盐化工时代的开启。1997年,其改制而来的双环科技在深交所上市,纯碱年产能突破100万吨,成为地方纳税支柱。制盐厂、化肥厂、磷肥厂纷纷聚集,奠定了应城以基础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双环科技拥有年产130万吨真空制盐、110万吨纯碱、110万吨氯化铵、40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2024年实现营收28.91亿元。

“资源是天赐的厚礼,也曾是发展的桎梏。”应城市发改局综合规划股股长何静怡回忆。

近年来,应城市整合盐化工业园、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为湖北应城化工产业园区,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人才公寓,大力整改隐患等。

这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图控股”,股票代码002539)在园区起到了“带头大哥”的作用。早在2003年,总部在成都的云图控股就看中了应城丰富的盐矿资源,果断收购当地两家破产企业应城市联碱厂、磷肥厂,成立应城新都化工公司,从此一发不可收,与应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成立应城复合肥有限公司;2005年,引进美国嘉施利化肥国际合作,成立嘉施利(应城)化肥有限公司;2008年,收购孝感广盐广源制盐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益盐堂(应城)健康盐制盐有限公司。

转眼到了2023年,云图控股投资75亿元在应城建设的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转型项目开工,涵盖100万吨复合肥、150万吨精制盐、20万吨小苏打、30万吨轻碱改重碱等产能,改扩建70万吨/年合成氨,并同步建设智能仓储、物流及相关配套项目。

“在应城,云图控股累计投资上百亿元,构建起“卤—盐—碱—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云图控股应城基地行政总监谢建伟告诉支点财经记者,云图控股在应城不仅培育了新都化工、益盐堂、广盐华源、嘉施利等10家规上工业企业,更成为国际水溶肥标准的起草者,基地占地达5000亩,员工发展到4500人。

云图控股积极推动与国内多所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投入资金推进绿色制造转型。2013年,投资8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成为湖北省工业企业环保示范工程。近年来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1900万千瓦时。通过实施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该公司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标,部分指标显著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2024年,新都化工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目前,云图控股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转型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底投产,2026年达产后,应城基地产业链将实现质的飞跃,核心工艺技术、主要能耗指标、安全环保自动化控制水平均将跃居行业前列,综合竞争力全方位提升。

绿色化浪潮随之席卷了整个应城盐化产业。星火化工等9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湖北应城化工产业园区成为孝感首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而在十几公里外,双环科技智慧5G全连接工厂中央控制室,一块长20.48米、高3.84米的巨屏实时显示着生产全流程数据。

2022年,该公司投资5100万元实施“5G+云网筑基智能工厂”项目,构建14个功能模块和9类数字驾驶舱,打破数据孤岛,实现生产、安全、环保一体化智能管理,监测自动化、无人机巡检,减少操作工120人,人力成本节约20%,生产效率提升约30%。该项目入选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标杆案例。

不仅如此,双环科技还实施了40万吨合成氨绿色技改项目,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新上了先进水煤浆加压气化装置,2023年5月投产。

“新项目投产后,年节约标煤15.68万吨,节能28%,合成氨每吨成本下降1200元,比老装置每年降低成本近4亿元。”双环科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鲁强欣喜地说。另悉,双环科技还投资13.6亿元新上了联碱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投产后能耗将降低8%以上,创造利润9000万元,产线已于今年6月试运行。

更令人惊叹的是,应城甚至将盐矿开采后的地下空腔“变废为宝”。2023年,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落户应城,利用废弃盐穴存储压缩空气,用于电网调峰。该项目于2024年4月首次并网,预计年发电量近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1万吨。

一个个大刀阔斧的行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转型成效,2025年,应城盐化工产业万元GDP能耗下降8%。

“今后三年,我们将实现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盐化工产业单位产值能耗再降20%,让污染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真正迈向低碳、循环、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何静怡表示。

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企业供图)

进军钠电池材料

提升价值链任重道远

就盐产品而言,大抵分为两种用途,一种是食用,一种是工业用。若是粗加工,产品附加值均较低甚至很低。

以食用盐为例,长期由国家专营,定价普遍较低,如一包500克的云鹤牌精制碘盐,零售价才2元多。“扣除生产、流通等成本,一包盐的利润相当微薄。”益盐堂项目研发经理王丹枫说,近年来国家倡导减少盐摄入的健康饮食理念,食用盐的销量受到明显抑制,加上盐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制约,仅靠卖传统的食盐产品,盐企尤其是民企举步维艰。

为提升附加值,益盐堂开发了适合不同人群的特色产品,如高钙盐、减钠增钾健康盐、蔬果小龙虾清洗盐等中高端产品,广受欢迎,目前益盐堂产品中高端占比超七成,效益明显提升。

在双环科技厂房中,盐的跨界正以更丰富想象力的形式上演。

一条总投资5000万元的生产线安静运行,将公司现有产品转化为钠电池核心材料——高纯度碳酸钠。外观仍是白色粉末,附加值却提升两倍以上。产品刚一下线,就送样新能源龙头企业测试。

“高纯度级碳酸钠是钠离子电池正极和电解质的关键原料,国内市场需求正在爆发。”双环科技生产运营部部长郑立介绍。凭借雄厚盐矿储备和研发能力,双环科技成功研制出纯度超99.5%的电池级碳酸钠产品,并建成全国首套生产电池级碳酸钠的产业化装置。

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企业打开新能源赛道的大门。双环科技正规划钠电产业园,构建从正极材料、前驱体到电芯的产业链,积极布局储能集成应用。

双环科技于2021年扭亏为盈,当年盈利4.23亿元。2022至2024年,双环科技的数据分外亮眼:净利润合计17.7亿元,相当于此前13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3.86%。

很难想象,2021年的双环科技还是一家濒临退市的困难企业,是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帮其赢得了新生。2022年2月、2023年8月,宏泰集团、宜化集团分别将各自持有的双环集团34%、36%的股权划转至长江产业集团,长江产业集团通过双环集团间接持有双环科技25.11%的股份,成为这家上市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双环科技一跃成为长江产业集团旗下现代化工板块的支柱型企业。

“这次纾困重组,双环科技获得了省级产业投资平台长江产业集团在资金与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鲁强表示,在长江产业集团基金投资等持续赋能下,双环科技改革红利加速释放,活力与发展质效显著增强,不仅入选“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还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成为地方国企深化改革、实现蝶变升级的典范。

截至目前,应城已有42家企业实施技改升级,覆盖率达75.8%。该市还设立2000万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推动传统盐企转型。

从调味品到基础化工原料、终端化学品,从单一的纯碱化工到新能源化工,应城盐业正书写着从“靠盐吃盐”到“点盐成金”的产业升级故事。

应城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将推动企业持续提升研发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到2030年井矿盐化工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

【专家点评】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刻不容缓

陈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全省大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下,应城市井矿盐产业应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建设,头部企业应进一步夯实“卤→盐→碱→肥”全产业链发展的竞争优势,稳步探索新材料领域,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中小企业应坚定转型升级的决心,加快转向生产绿色中高端产品。

在工业盐领域,面对产能过剩“内卷”加剧困局,应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推出低能耗高品质产品,把握盐穴综合利用(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先发优势,接力探索盐穴储氢、储氦、液流电池等“多能并储”的前沿技术研发。

在食用盐方面,则应以优化消费终端为逻辑起点,大力推广减钠增钾健康盐、蔬果小龙虾清洗盐、沐浴足浴盐等迎合消费者高品质生活的中高端产品,同时聚焦重点产品的全国性市场推广,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适时开发适应海外市场的产品。

(支点财经记者 张艺涵 / 通讯员 冯璇 李梦婷 龙嘉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