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春,钮华杰从河南某部队退役返乡回到阔别多年的应城市田店镇畅马村。
“华杰回来啦!走,进屋喝口水!”老党员陈伯一把攥住钮华杰的手,兴奋不已地说,“这地方能看书、下棋、学技术,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田店镇眼前的景象让钮华杰眼前一亮:村口那堵斑驳的土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彩绘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糯稻品牌广告在阳光下鲜亮耀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们正说说笑笑、进进出出。
农家书屋里,农技书码得整整齐齐;志愿者风采墙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农技培训、清洁家园的笑脸;活动室里,村民对弈、婆媳纳鞋底、小伢们看书,好不热闹。那一刻,他隐约觉得,故乡的“田”里长出了新东西。
钮华杰家有五亩田,过去种稻靠天收,一年忙到头也落不下几个钱。到实践站的第二周,他就在农技课堂上抢了个小马扎。
“控水到啥程度?”他举手问。农技员拿尺子往田里一比画:“三厘米,多一分烂根,少一分减产。”他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更记在心上。接下来几个月,钮华杰几乎天天泡在田里。稻叶由青转黄,又由黄转红,糯稻亩产从900斤冲到1200斤。
稻子拔节的时候,钮华杰第一次穿上了红马甲。“周六清洁家园,一起去吧!”那天,他挥汗如雨地捡垃圾,手背被枯枝划破,却第一次真切感到:弯腰捡起的一个瓶子,也是建设家乡的一砖一瓦。
秋天,稻浪翻滚。钮华杰的田块被列为“示范田”,实践站还请他上台讲经验。他攥着笔,手心冒汗,声音却在抖中透着力:“控水三厘米,追肥两次,防稻飞虱要在破口前三天……”台下,老农们频频点头;台上,钮华杰仿佛又站在部队讲台上做战术汇报。那天散场,他把笔记本塞进一位腼腆的小伙子怀里:“拿去抄,明年咱比一比谁种得好。”
这一年,村里办了两件“新鲜事”。王婶家娶媳妇,红白理事会全程“监工”,酒席不超十桌,彩礼不超六万,喜事办完还剩半扇猪。电商培训开课,钮华杰带着几个90后小伙学直播。第一次上镜,他紧张得只会说“我们田店糯稻做出来的麻糖麻糕,好吃!”结果一小时内卖出60单。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给老班长发微信:“班长,我在家乡找到新阵地了!”
2022年,钮华杰成了实践站最年轻的管理员,当选为畅马村党支部书记。镇里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他挨家挨户动员;重阳节敬老,他带志愿者给老人包饺子;暑期“彩虹课堂”,他教留守儿童踢正步、唱军歌。
傍晚,钮华杰常一个人沿着新修的栈道走到田头。夕阳把稻浪染成金红,远处实践站的灯亮起来,像一枚温暖徽标。钮华杰知道,那灯光里有他,也有更多返乡年轻人。
2024年,应城市田店镇畅马村举行首届农民丰收节。钮华杰作为“新农人”代表发言,他只讲了90秒,却赢得最长的一次掌声。“田店这片沃土,不仅长出糯稻,也长出了新风尚。它无声,却融在邻里互助里,亮在整洁的村道上,燃在乡亲们的眼中。它让我这个退伍兵,真正找到了回家的路。”
(来源:应城市田店镇 通讯员:胡元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唐会军 终审核发: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