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深度打造全国糯稻产业发展区。
记者 关嫦:“我现在是在杨河镇星火村,大家可以从我的左手边看到,村民们正在开展软盘育秧,通过软盘育秧后到大田进行机插,该镇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进行直播,后期就是技术田管。这两种栽种模式与常规种植相比,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效益都有着较大的增长。”
在杨河镇星火村,家种70亩田的钱华平趁着晴好天气,正忙着培土育秧。与往年大田育秧技术相比,钱华平近些年来直接用软盘和大棚育秧,两种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
杨河镇星火村农户 钱华平:“大田育秧它的劳动强度明显比较大,软盘育秧它的优点就在于,我育一亩田秧盘育秧,软盘育秧可以栽上100亩田的大田。如果大田用人工育秧的话,最起码需要10亩田的育秧,而且它的劳动强度特别大。大田育秧需要连插带育秧的话,需要400元成本的话,用软盘育秧不到200块钱。”
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的减少,使得软盘育秧简易栽培技术逐渐推广开来。同时,杨河镇推广的新品种红糯一号也使农户尝到了甜头,老钱算了一笔账,种植新品种一亩田收1300斤,相比杂交水稻每百斤增加40元收入,每亩田将高出300到500元。
杨河镇星火村农户 钱华平:“农业局在这里给我们传授机插秧,在农业局各级农技部门的指导之下,确确实实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增加稻谷的收入,再一个劳动强度方面减少了不少。”
人勤地不懒,在杨河镇短港村,多台旋耕机正在水田和旱田里来往穿梭,这些农机手正在为今年的糯稻抢插做准备。
杨河镇短港村农户 余大平:“我自己在整,70亩田。大概两天的就可以整完。”
杨河镇的机械作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小户零散农田向种植大户集中后,这些大户每家每户都有三台以上农机具,他们在完成自家农田作业后,还帮助周边农户搞好农业生产。现在,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杨河镇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杨河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张红兵:“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今年流转土地1万亩,机械耕整机械收割率达98%以上,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今年,杨河镇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创建样板示范,优化全镇种植结构和品质,力争糯稻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占总面积60%以上,并以打造“全国糯稻产业发展区”为契机,做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力促产业向精深发展。
杨河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张红兵:“推广简易栽培技术,今年我们力争机械插秧4万亩,水稻直播5万亩,简易栽培率达90%,减少劳动力投入。搞好农业技术指导,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确保粮食增收,农民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