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 应城法院成功完成国有资产转化

08-06 14:05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应城市人民法院办公室

近日,在应城市人民法院执行局与市蒲鑫国投公司的协同努力下,某宾馆有限公司名下长期闲置的酒店、别墅等优质资产通过“司法+行政”联动机制成功完成国有资产转化。此案是该院贯彻最高法院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部署,落实省委“敢快干”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标志着司法审判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申请执行人某银行与被执行人某宾馆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涉案宾馆公司因经经营不善拖欠银行贷款本息逾6000万元,经法院查控发现其名下核心资产包括:市区星级酒店餐饮部(建筑面积逾600平方米)、独栋别墅6套(评估总值6370万元)、锅炉房、水塔、停车场和配套花卉景观苗木若干。虽资产优质,但经多次网络司法拍卖均流拍,传统处置模式陷入困境。执行团队研判认为,该资产区位优势显著,具备商业运营基础,亟需能动司法创新处置路径。


为加快资产推介处置,尽快实现债权人胜诉权益,应城市人民法院执行团队构建了“三链协同”工作体系。建立“执行法官+政府专员”双联络员机制,定期向国资委、财政局推送符合国资收储标准的资产清单。本案中,法院迅速制作《资产价值分析报告》,重点载明资产区位优势、改造可行性等行政决策关键要素,及时向具有投资实力的财政部门、城投公司披露。引入“预收储审查”制度,在司法拍卖流拍后48小时内启动政府接盘评估程序。城投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实地勘察,7个工作日内完成接收可行性论证。通过“定价听证会”平衡多方利益,确保国资化符合市场价格准则;银行债权人接受以最后一次流拍保留价作为转让基准;国资买受人和被执行人企业协商合理分担评估等衍生费用负担;国资买受方承诺优先安置原企业职工,确保企业经营连续稳定。


本次转化资产总值约6800余万元,预计年带动创造税收超600万元。国资背景的物业服务公司接管资产后,将进一步投入资金对该物业综合体进行提档升级,再造一个品质生活社区,带动周边步行街人气销售两旺。


“该案的成功处置,是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生动样本。”应城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李勇表示。下一步,该院将深化与国资委共建“沉睡资产唤醒中心”,探索建立“司法定价—政府筛选—市场运营”的资产循环利用新模式。

(来源:应城法院执行局    通讯员:张斌    一审编辑:赵思然    二审校对:唐会军    终审核发:熊晓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