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再生稻生产跑出 “智能”速度

04-07 16:56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艾彦中 杨静平

眼下,正是再生稻秧苗的关键生长期,在应城市杨河镇的田间地头,精准测温、配方施肥等智慧田管正领跑今年春耕第一茬。

在应城市俊生农业种植水稻农场,年近70岁的种田“老把式”廖俊生正拿着智能温度计在测量再生稻秧苗的温度。

当温度表显示在25.2℃时,他迅速组织农场十多名工人揭开育秧膜降温。同时,镇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也来到再生稻育秧的现场“把脉问诊开良方”,使6亩田的再生稻秧苗化险为夷。

在科技赋能的引领下,杨河镇的再生稻育秧通过精准选种、专业化种子包衣、苗床土监测、科学化配方等十多个流程后,一盘秧苗就一气呵成。

应城市杨河镇农业中心主任彭伟介绍,再生稻的软盘育秧根系发达、苗壮,长得非常的好,这个技术目前非常成熟。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的特点。每亩减去成本之后,可获得纯利2000余元,是群众提质增效的绿色种植业之一。

应城市俊生农业种植水稻农场负责人廖俊生介绍,第一季一亩田最少要收个1700至1800斤,能够接近卖2000多块钱。但第二季把谷一割,施点肥 ,上点水,它又可以收700多斤,也可以卖个900多块钱,第二季的收入可以抵前期的成本,那确实是划得来。

今年,杨河镇以俊生农业种植水稻农场等一批种植大户为龙头,采取基地+农户的办法,为群众提供种植、育秧、机插、田管、收割、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再生稻种植面积由过去的3000亩扩大到5000亩。

应城市杨河镇胡榨村种植户王兴安说,我去年没有种那个再生稻,今年通过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家上门服务, 宣传政策 ,于是我今年决定种15亩再生稻进行上市。

这边的再生稻秧苗田间管理科学有策,那边的稻田机声轰鸣。春耕正当时,智能在提速。两台大型机械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为再生稻的插秧工作做准备。

像杨河镇胡榨村一样,今年应城市种植再生稻面积近万亩,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这几天,粮食主产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秧苗的田间管理和稻田的翻耕待插工作。

(来源: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艾彦中 杨静平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程国辉    终审核发:谢进军)

相关阅读